笔趣阁小说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一百一十四章:分兵之议

第一百一十四章:分兵之议

更多的在和大明朝廷交涉(打劫)。

其主力部队并没有异动,而是派遣了游骑,四处骚扰边境。

如此一来,各处隘口的压力就大大增加,这些游骑每次以一百到五百不等,又并不恋战,只以掳掠为主。

待得增援部队赶到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带着劫掠的物资女子跑了。

同时,因为兵力被抽调,许多隘口守备力量空虚,与这些小股游骑正面交战的压力很大。

倒是也有力战不逃的守将,但是往往疲于应付,手中兵力不足,稍有不慎,就被人攻破了隘口,大肆掳掠放火,打杀军民。

正因于此,那五处的守将,才纷纷冒着被军法从事的风险,弃城而逃。

赵荣说完之后,众人倒是沉思了片刻,然后于谦站出来道。

“不妥,孙安所率三万大军,本为增援之军,以防也先大举攻城所设,如今也先大军尚在关外虎视眈眈,兵部最新军报已言,其主力部队似有动向,万一我大军分散,也先率主力来攻,兵散各处难以迅疾调动,则必被各个击破。”

边境的局势,作为兵部尚书的于谦,心里同样清楚的很。

事实上,边境动荡不堪,从各隘口获悉军报的时候,就已经在暗中酝酿了,这几个隘口的守将弃城而逃,只不过是集中爆发出来了而已。

之所以一直迟迟没有将兵力分散,就是为了防备也先佯装游骑骚扰,实则待大明分兵之后,行各个击破之计。

赵荣的脸色有些不好看,反问道。

“那依照于尚书的意思,又当如何?”

“边将手中兵力不足,自然难以升起对敌之心,总不能叫这些边将,凭借一腔孤勇,以寡敌众,只能以身殉国吧?”

于谦上前一步,对着天子拱手道。

“皇上,紫荆,独石,怀来,龙门等处,皆是要地,且不似宣府,大同城高将勇,若无充足兵力,一旦有失,虏贼便可直逼京城,故而臣以为,孙安所率三万大军,不可轻动。”

“至于诸隘口兵力不足一事,兵部已紧急从南直隶,河南等地调遣大军五万,半月之内即可到达。”

“为防虏贼劫掠,可命紫荆等要塞之城,暂且收拢各隘口百姓,贼来则暂避之,待大军一到,可解兵力之急。”

这就是文臣和勋戚的不同之处了,对于赵荣来说,他更关心的是边将的人心,希望能够尽量多的保证边将的生存环境。

而于谦就冷酷的多,他考虑的是大局!

分兵固然有利于安稳人心,但是同时也是要冒风险的。

按照赵荣的说法,七处通人马的隘口各增兵一千五百人,二十九处通人不同马的隘口各增兵五百人,基本上也就把这三万人拆的剩不了多少了。

一旦这个时候,也先大举来攻,以主力攻一处。

那么原本集中机动的大军散落各处,一时之间难以调集统御起来,很容易被人各个击破。

要知道,军队一旦分散到各个隘口,势必要将调兵权下放到各个隘口的守将手中。

相对于如今统一在一名主将的麾下统一调动,效率绝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于谦的意思很明白,百姓可以暂时迁到紫荆,居庸等坚城暂避。

至于守将,则要继续坚持守城,以待朝廷从关内调集的援军到达。

不过赵荣也不是那么容易退让的,他上前一步,站到于谦的面前,同样道。

“且不谈这半月之内,若也先再遣小股游骑烧杀掳掠,该当如何。”

“单说南直隶等地之兵员,久在关内,操练不行,骤然到边境戍守,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熟悉环境?”

“瓦剌善骑战,多以劫掠为主,他们又是否能够适应于瓦剌的战法?”

“自关内调兵,哪有就地调兵来的速度快,且守城稳妥?”

说罢,赵荣转向上首的天子,开口道。

“陛下,五处隘口守将弃城,足可见边境将士人心已然十分不稳,若长此以往,我各处守军士气低落,必一触即溃,故臣以为,当分兵各处,提振人心,方能安稳士气,令守将能誓死守城。”

这应当算是,自土木之变以来,勋戚头一次在国政大事上,如此强硬的发声。

赵荣虽然资历不足,但是到底是正经的五军都督府都督,而且执掌的是最为重要的中军都督府。

论身份,他的确可以和于谦这个兵部尚书相媲美,何况他身后站着的是整个靖难勋戚。

退让了这么久,终于在这件事情上,勋戚强硬了一次。

一文一武两位高级大臣,意见相左相持不下,自然要由天子来裁决。

于是众臣都将目光放在了上首沉吟的天子身上……

()

皇兄何故造反?最新章节尾声:东宫之争(三)免费阅读

手机免费阅读地址:第一百一十四章:分兵之议

皇兄何故造反?首发网站笔趣阁小说域名:bqgcn.com

网友热搜关键词:年代年代文快穿七零直播八零六零末世九零女配千金万人迷清穿种田美食重生香江红楼穿书吃瓜咸鱼娱乐圈天灾星际历史公主美人心声秦始皇无限